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《旗帜》2025年第6期刊发了《王慧敏:做好调查研究这篇大文章》一文瑶鸿配资,现全文内容转发如下。
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决策权,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,就是“改进调查研究”。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也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必须充分运用的方法论,要下功夫做好调查研究这篇大文章。
光明日报社经过调查研究铸就的新闻精品。
作为一名党员,必须传承好调查研究这个“传家宝”
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“一切从实际出发,理论联系实际,实事求是,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”。要做到这些,须臾离不开调查研究。
这两年,光明日报做了神山村系列报道。随着报道影响力的持续扩大,报道中提到的很多地点,都成为红色教育的“打卡”地标。其中,有一个地方叫暗陇纸坊。我和采访团队在神山村蹲点时,发现村里流传着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这里调研造纸产业的故事。
那时,毛泽东同志率领部队刚刚在井冈山落脚。当地不少人以造纸为生,他便萌生调查造纸行业的想法。经人介绍,他来到神山村,在一间临时搭建的寮棚里住了十多天。这段时间,他每天早晚和老乡们拉家常。他的调查研究非常细致,仔细观看沤料、打浆、过滤、制纸、烘干等全部生产工序,还请来其他纸棚的十多个工人进行座谈,向纸工们询问了劳动收入、家庭生计、纸产品销售等多方面情况。
经过分析归纳,毛泽东同志把这次调研获取的资料写进了《宁冈调查》。也正是因为这次调研,我们党在井冈山地区及时制定了保护工商业的正确政策,还指示部队打掉了萧家壁靖卫团的三道税卡瑶鸿配资,得到了造纸工人和中小商人的拥护。
邓小平同志同样重视调查研究。对有争议的问题,总是先去一线调查研究,然后再下结论、作决断。
我在翻阅光明日报过去的报道时,看到这样一段描述:改革开放之初,经济特区遇到争议。1984年初,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,深入商业区、工厂、蛇口工业区、渔民村等了解情况。经过深入调研,他挥笔题词:“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,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。”
1992年初,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刻,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、深圳、珠海、上海等地调查研究,并发表著名的“南方谈话”。这次调查研究阐发的一系列全新论断,驱散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思想迷雾,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。
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调查研究。早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同志就大力提倡“四下基层”,即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下基层,调查研究下基层,信访接待下基层,现场办公下基层。他身体力行,曾用1个月的时间跑遍福建宁德9个县区、13个乡镇、18个村、12家工厂电站及学校。“三进下党”“四进坦洋”“三上毛家坪”“两赴下岐”“七下晋江”……一段段“基层佳话”,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,探索出地方发展的科学路径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: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,创造性提出“精准扶贫”理念;到江苏调研,首次公开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全面深化改革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并提出;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时,强调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发展新质生产力”……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、云南考察时,又深入肇兴侗寨的村居古楼、丽江古城的商铺小店进行详细考察,对文化发展、乡村振兴等问题作出具体指示。
正是靠着“调查研究”这个传家宝,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,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,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壮丽诗篇!
作为一名新闻人,必须练好调查研究这个“基本功”
新闻人需不需要基本功?答案是肯定的。调查研究,就是新闻人必备的基本功之一。
从职责使命来看,党媒“上顶天”,阐释国家大政方针;“下接地”,深入体察群众实践。只有做到上连党心、下接民心,才能真正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作用。这就要求我们:一方面,坚持政治家办报,“站在天安门上看全国”;另一方面,开展调查研究,走好群众路线瑶鸿配资,“站在田埂上找感觉”。
从客观条件来看,信息时代,迫切需要新闻工作者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。总体来看,虽然AI已在新闻行业应用,但AI再聪明也无法代替人去做调查研究,“键对键”永远代替不了“面对面”。因此,我们既不能认为AI可以包打一切,也不要过分担忧会被AI抢了饭碗。无论何时,增强“四力”、强化调查研究都不过时。
除此之外,互联网环境下,人人都有“麦克风”,唯有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的信息内容,主流媒体才能发挥“定海神针”作用。做到“真实客观”,一方面要求记者克尽厥职,把身子扑在基层一线,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,以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获取信息来源,感知民情冷暖。另一方面,也要求记者以调研采集来的事实匡正视听,做到“其文直、其事核、不虚美、不隐恶”。
从记者个人成长来看,同样需要强化调查研究。我曾跑过多年农口,在大棚里,常看到无土栽培的农作物不用天然土壤,单靠营养液生长。尽管省地、省水、省肥,但是,一旦营养液断供,叶子马上就会枯黄。这引起我的思考:作为新闻工作者,我们有没有“根”?我们的“根”应该扎在哪里?
信息时代,我们不缺维持记者日常工作的“营养液”,譬如海量的文字材料、芜杂的网络信息等等。但是,如果我们一味沉浸于这些信息中,哪怕你排列组合能力再强,绘出的图画也只能是绢花、纸花,绝不会是沾着露珠、散着芬芳的鲜花。20世纪80年代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,叫作《假如你要认识我》,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:“珍贵的灵芝森林里栽,美丽的翡翠深山里埋。”确实,要采到灵芝、挖到翡翠,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进原野,俯下身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探寻。
譬如,调研报告《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》中有关“空心村”问题的分析,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。这个问题能写透,就是因为我们一头扎进了基层。
我们在随访中,曾一次次吃了闭门羹——原因是除了留守老人和孩子,很少碰到能讲清村里情况的青壮年。我们循着问题而去,仔细调研房屋空置率、留守人员成分,并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,与基层公务员、有关专家座谈,在调研报告中提出“三资外流”和“五人增多”两个农村“空心化”问题的具体表现,并提出了解决对策。
向下扎根,才能向上生长。在浙江工作时,有一年春天看到五云山满山的修竹,我曾写了这么一句话:“向上一尺,根深一丈;根须扎得越深越久,春日才能猛蹿猛长。”一个记者,要想练就过硬的业务技能,离不开跋山涉水的奔波、苦心孤诣的钻研和旷日积晷的笔耕。无论社会如何发展,技术怎样进步,传播手段多么丰富,都不能代替记者走向那块深沉的土地。
作为一名光明人,更要学好调查研究这门“必修课”
1978年5月11日,光明日报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,由此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,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。《深入宝库采明珠》《印刷行业的一场革命》等一篇篇彪炳史册的新闻经典,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光明中国放歌,为推动国家改革进步呐喊,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劲擂鼙鼓。
这些文章,无一不是苦心孤诣进行调查研究后锻造的新闻佳作。可以说,通过调查研究,光明日报做到了与真理同行、与时代同步!它所调研的事实、讲述的故事、求索的真理,已经汇成了一部足以藏之名山、传之后人的皇皇“学术巨著”。
如今,这部“学术巨著”,交到了我们手中,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调查研究这个优良传统焕发出新的煜煜光彩。
十多年前,我参加中央电视台《艺术人生》访谈节目时,主持人问我:“能否给记者这个职业下一个定义?”我的回答是:“记者,就是把新闻现场当作战场的战士。”记者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新闻现场,俯下身、沉下心,察实情、讲实话、动真情,才有用武之地,新闻这个职业才有存在的意义。
基于这个理念,报社编委会提出,每个记者都要将新闻现场当作战场,将“不到现场不写稿”作为铁律,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改进文风的基石。摒弃“坐在上面想点子,跑到下面找例子,关起门来写稿子”的浮躁作风,养成深入调查研究的习惯。让每一位记者都明白:之所以“妙笔生花”,是因为把笔杆子深深地插进了泥土里。
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我们不仅提倡采编部门大兴调查研究,也支持行政部门的同志积极投身大调研的行列。我们不仅鼓励总社的同志们深入全国进行调查研究,还提倡记者站进行跨地域跨领域调研,切实做到身居一隅、胸怀全国……
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,调查研究之风在光明日报日渐浓郁,记者们走遍通都大邑、穷乡僻壤,写出了一篇篇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的新闻作品。我们看到,近些年推出的好作品,无一不是在调查研究中炼就的——
为采写《神山村三日》,调研组住在村里,带着全村花名册,不漏一户采访,只为让报道留住乡野泥土的芬芳、白云掠过的痕迹、山间清风的舒爽……
“草原牧区行”大调研,由编委会成员领衔,调研团队奔赴新疆、青海、西藏、内蒙古、甘肃五大牧区,挺进沙漠瀚海、走向原隰草场……
为办好“大调研,我们在行动”栏目,采写《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标”,如何才能并举》《青春,该以何种方式打开?》《大湾区,大未来!》的团队走遍全国,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呼声,数易其稿,不达满意绝不上版。一系列重磅报道,都是经过调查研究铸就的新闻精品。
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,如果想成为时代风云的见证者和创造者瑶鸿配资,如果想在伟大时代的进程中刻下浓重的一痕,那就必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,扎扎实实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。
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